• 河南哪里能放生鲤鱼,千
  • 重庆放生黑鱼在哪里,重
  • <strong>贵州哪里适合放生蝎子,</strong>

佛法修行
您的当前位置:放生修福网站 > 佛法修行 >

念佛,必获净土:探寻佛法的终极目标

2024-04-23 09:26

I. 往生十念

在《永思集》中,王百灵先生有这样一段记载:

25岁那年冬天,我吐了一次血,生命只剩一口气。然而,自省于心,一不慌张,二不恐惧,反觉遗憾佛还没有念好。病愈后与一缁友朝江浙山区,到苏州拜访师报心理危机。师闻之,曰 师曰:"汝若以为然,则西域不可矣!什么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有位王和尚,在民国25年(1936年)冬天,吐血不止,生命只在呼吸之间,随时都可能死去。他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呢?他 "不慌不忙,也不害怕。

人在弥留之际,往往是 "心乱如麻,前途无依",但这位僧人不是这样,他非常平静。

这位僧人只有一个遗憾:他觉得自己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并没有达到心地清净,仍然有妄念和杂念。

病愈后,他与伶人好友、佛门弟子一起到江苏、浙江一带的山上朝山拜佛。印光大师此时不知是在苏州的报国寺闭关,还是在灵岩山寺闭关。这位僧人来到wns46blz,就向印光大师行礼,报告自己的心境病状。

印光大师听了,当即训斥他说:"你是个什么东西?如果你抱着这种观念,往生就不一定了!我怕你不能往生!念好佛号意味着什么?十念都能往生,还谈什么佛号念得好不好?况且,佛号不是念十念就能往生的。

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 "中说,"我等皆有十念"。我们念了十念以上,现在是念佛人了,当然能够往生。

但是,我们要调整心态,我们是下品下生,现在是临命终时,所以现在要 "乃至十念 "念佛。

(《第十八愿文义》第八课(205.5)) X. x. xvi))

第二,"石头乘船 "的比喻。

那跋陀罗比丘经》中有一个关于巨石乘船的比喻。

一位国王向一位阿罗汉请教佛法。国王问阿罗汉:"如果一个人一生没有遇到佛缘,不懂得学习和修持佛法,没有遇到好的缘分让他行善积德,而是遇到了坏人和不好的境遇,然后一生做了十恶、五逆、谤法等恶事,还不知羞耻,那么他就应该堕入地狱的深渊。理论上,他应该堕入阿鼻地狱,但这种人临终时,念几声佛号,就能消除地狱业,往生净土。

国王又说:"我不相信一个人生前只杀了一条命,死后就会堕入地狱。

听完国王的话,阿罗汉问道:"如果你拿一块小石头放在水面上,它会浮在水面上还是沉下去呢?国王回答说:"当然会沉下去。既然是石头,再小也会沉到水底。"

阿罗汉又问:"如果你在船上放一百块石头,它会沉下去吗?" 国王说:"当然不会,因为它在船上。"

阿罗汉接着说:"同样,一个人一生造了很多恶业,罪孽深重,就像那一百块石头一样,肯定会沉到水底,浮不上来。但是,如果他临终时念佛,在佛的慈悲力量下,他就会得救,不至于坠入万丈深渊,这就好比在船上放了一百块大石头,也不会沉下去。如果一个人一生只杀过一个人,罪业相对较轻,但因为没有依靠佛的力量,根据自己的业力堕入地狱,这就好比在船上放了一块石头,虽然很小,但因为没有放在船上,随着小石头的重力沉入水中。" 国王听了这个比喻,恍然大悟,从此相信念佛可以往生净土。

娑婆世界又称 "五浊恶世",五浊恶世中的众生都充满了嗔、痴、慢、疑的业力种子。有的善多于恶,有的恶多于善,有的恶多于善,有的恶多于善,有的恶多于善,有的恶多于善,有的恶多于善,有的恶多于善,有的恶多于善,有的恶多于善,有的恶多于善。因为众生都生在这个娑婆世界,都有共同的业力,共同的本性。

所以,学佛的人,尤其是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一定要认识到,我们是五浊恶世的罪业众生,就像刚才比喻中提到的那块大石头一样,必须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之舟,才能从六道苦海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不依靠佛力的人,就会像石头一样沉入海底,再次投生。

(慧净法师《闽南语莲友第一课》 2006.慧净法师闽南语莲友开示第一课》)。

三、若真愿往生,专称佛号,莲花净土现前!

再来:

念佛,必获净土:探寻佛法的终极目标

若真愿往生净土,则一心称念佛号,净土莲花即现其色。

所谓 "真愿往生",就是发自内心地真正希望往生弥陀净土,而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如果一个人现在想去净土,但临终时,丈夫或妻子却恋恋不舍地说:"阿弥陀佛,我不想去,如果我跟你走,我妻子怎么办?如果我跟你走,我妻子怎么办?这不是真正的往生愿望。因此,对于专称佛号的净土行者来说,如果他的心是坚定的,他就会坚定地往生;如果他的心是不坚定的,他就会不坚定地往生。如果他的心是坚定的,那么现在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莲花上会标有我们的名字,也会有我们的影子,所以虽然我们的身体还在娑婆世界,但我们的影子已经在极乐世界的莲花之上了。

比如须菩提,当他要建造祇树给孤独园时,心念一动,虚空中就出现了一座天宫。

这里有一个典故: 古印度有位须达长者,一心想为释迦牟尼佛建一座祗园,用黄金铺成。当他和舍利弗一起丈量土地,丈量讲堂应该有多大、多长、多宽,应该是什么样的形状时,舍利弗不知不觉被须达长老的执着感动了。他说:"须达长老,你现在的奉献是什么样的功德,你想不想了解?" 随后,舍利弗一指点天,刹那间,六欲天的每一层都出现了一座宫殿,须达长老将来可以在这里转生。这座祗园尚未建成!只是在量地,须菩提的人生果位已经实现。须达长老说:"哦!这么多,哪一天好呢?" 舍利弗说:"下面三天是享受,上面两天比较高远,只有第四天(地藏王菩萨)有一生补处菩萨讲经说法,所以去的人继续修行。" 须达长老接着说:"那我就去帝释天吧!" 就在他产生这个念头的同时,其他诸天的宫殿都在瞬间消失了,只剩下陀罗尼天的宫殿。因果报应就是这么快,所以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也是一样,只要起了一念往生,极乐世界就会有我们的莲花。

(慧净法师讲记》第一讲 "难易二道之判",第 151-153 页)

四、愿生--智慧的结晶

宋代有一位著名的高僧 "圆照律师"。

圆照年轻时,博学多才,智慧过人,持戒非常严格、清净。他曾读过北朝慧布禅师的传记,慧布禅师既有修养,又有志向,他说,与其在三恶道中大慈大悲,救度苦难众生,还不如去极乐世界享福,这不是更符合佛陀的本意,更符合修学佛法的意义吗?受这篇文章的影响,元照先生也发愿,不求往生极乐世界,但求救度三恶道众生。

从此,元照看到有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会诽谤鄙视,认为这是推卸佛法,是小乘。

有一天,他自己身患重病,痛苦万分,神识茫茫,无法生起大悲心,也无法思惟所谓的不增不减的空性。直到这时,圆照大师才意识到,自己多年来的那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其实是非常脆弱的。那种想法与他的本性不符,佛法与机缘不相应。如果当时死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

病愈后,他为自己以前的想法深深忏悔和自责。后来,他看到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其中写道:"初悟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需常在佛边"。意思是说,应该先到极乐世界,跟随阿弥陀佛,这样不仅不会见不到佛,而且还会进步。我还在《净土十疑论》中看到:"烦恼凡夫虽有大悲心,愿生娑婆世界救苦众生,然不能如是。这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必须好好抚养,如果离开了父母,婴儿就没有办法成长,就会死亡;又像刚出生的小鸟,必须依靠树枝,不能因为它是小鸟,就把它抛向空中。"

元照律师对此非常赞同,他知道自己的观念是错误的,于是放弃了一切学业,一心专念《净土经》和弥陀名号,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这个法门。

后来,我读到善导大师写道:"若专念佛号,十人往生,百人往生;若杂修杂行,百人往生,恐不足一二,千人往生,不足三五"。元照先生根据善导大师的指示,专念 "南无阿弥陀佛"。

这样,专念 "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是元照律师一生修学佛法智慧的结晶。

佛教的价值不同于世俗的价值。世俗往往挣多少钱,什么地位,或者什么样的程度来衡量,而佛教的人生观恰恰是相反的标准。

佛教的人生观就是说,要知道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解脱生死轮回,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这样,即使没有文化,目不识丁,佛也会赞叹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否则,即使他拥有数个博士学位,佛陀也会说他是一个愚蠢的人。

(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二○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