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ong>放生甲鱼有什么讲究,放</strong>
  • 放生家人代放可以吗,你
  • 放生后身体感应,放生龟

佛法修行
您的当前位置:放生修福网站 > 佛法修行 >

心灵的栖息地:浅谈佛教的安心之道

2024-04-17 10:00

从何处寻找心灵的平静?佛教的安心法

说到佛教的安心法,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和二祖慧可的公案,这真是一个非常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传,北魏孝明帝三年(公元 520 年)十二月,河南大雪纷飞,少室山一片雪白。 一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不避严寒,顶风冒雪来到少室山少林寺。 他要去拜访不远万里渡海东来的印度高僧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初到中国广州(注1),因与当时的梁武帝孝严法师磨合不遇,遂渡江北上,来到少林寺面壁修行。神光听到他的名字,心中十分向往,便不畏艰险前来求教。当他来到达摩面壁的山洞时,达摩大师正在打坐修行。

神光不敢打扰,便站在风雪中,等待达摩从打坐中醒来。没过多久,他的身体渐渐被积雪覆盖,就像一个雪人。

达摩祖师从定中悠悠醒来,见神光站在雪中,便问道: "你一直站在雪地里做什么?你有什么愿望?" 神光答道:"我希望师父打开甘露法门,救度众生。请传授我佛法吧!" 菩提达摩说:"三世诸佛为求无上妙道,耗费百千万劫。你下这么大的决心,恐怕很难得到佛法。"

神光见达摩祖师不肯传法,便挥剑砍下了自己的左臂,以示求法的决心。达摩祖师见神光求道之心如此坚定,深受感动,便收下了这个自断一臂的弟子。

当时,神光问达摩祖师:"我心里很不安,请让我放心。达摩大师回答说:"把你的心带来给我。如果你把你的心带来给我,我就会让你放心。神光心里一楞,忽然明白了什么,马上回答说:"我找了很久,都找不到我的心。" 达摩祖师淡淡一笑,说道:"若是能找到,又怎么能算是你的心呢?好了,我已经替你安顿好了你的心,你明白了吗?" 经达摩大师这么一问,沈光心中的不安早就消失了,他高兴极了,回答道:"我明白了!

在达摩祖师的反问之后,沈光豁然开朗,真正领悟了。神光的杂念其实不过是凡夫心,是被杂念污染了的妄心。他恳求达摩祖师让他放心,他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本性的清净和真实。达摩祖师没有给予肯定的回答,而是向神光提出了一个难题,要求他找出自己的心,正是通过神光自己的智慧来开发自己的悟性。正是通过神光自己的智慧来开悟,使他认识到本心是无形无相的,是无法觉悟的。沈光被这一问瞬间点醒--他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安定了下来,他从此超越了平静与躁动,抛开了一切世俗的念头。

神光后来改名慧可,成为禅宗二祖。达摩祖师这种娴熟灵活的教学方法得以传承。公元 559 年,有一位僧人来拜访慧可大师,对他说:"我可能是因为前世功课太多,得了风疾,请你替我忏悔罪过。" 慧可大师想起了当年的自己,对僧人说:"请把你的罪过带来,我替你忏悔。" 僧人沉思良久,说:"我找了很久,却找不到罪孽!" 慧可告诉他:"我已经替你忏悔了。" 和尚这才恍然大悟,高兴地说:"我明白了!罪既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更不在中间。人心也是如此,与佛法无二无别"。于是,他跟随慧可大师出家,法名僧璨,成为禅宗三祖。三祖僧璨大师后来也采用了同样的教法。四祖道信前来拜访他,请他指点解脱之道,僧璨大师问:"谁把你绑起来了?多信回答说:"没有人束缚我"。僧璨大师对他说:"既然没有人捆绑你,你已经解脱了,为什么还要问解脱之道呢?道信听后大彻大悟。

上述案例说明,所谓的不安、罪业、束缚以及种种感受,不过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看不透它们,就会被它们所累,终日痛苦;如果看透了它们,就能放下它们,超越它们,过上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当今世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价值体系多元混乱,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现代人在不断地与时间赛跑,与体力赛跑,与工作量赛跑,与新知识、新技术赛跑。生活的各个层面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工作、家庭、亲戚、朋友,无一幸免。生活一天比一天复杂,变化无情地袭来,一浪高过一浪,给人带来无尽的压力--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心灵的宁静呢?

其实,从佛学的角度来看,压力并非来自外界,而大多来自内心,也就是来自自身;虽然我们多少明白了无常无我的道理,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对无常无我有着根深蒂固的心理抵触。我们想要和追求的是永恒、永恒,以及期待永远不变的安全感。我们深信自己可以主宰外部世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于是我们耗费大量的精力来加强这种力量,用来抵制无常,抵制不如意和不如意,同时继续坚持拥抱永恒的梦想。

因此,当我们的凡夫心接触到因缘和合的境界时,因为执着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就会产生对永恒的幸福和清净的颠倒,从而 "一方面渴望未达到的,或渴望更多的,渴望去除不符合自我本身愿望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已经达到的,害怕失去引起苦恼的东西"。因为我们拒绝面对现实,拒绝接受生活的本来面目,因为我们的心灵不够强大,无法承受生活的压力,所以压力就产生了。

佛教的安心之道是求心不求境,不是改变外部环境,而是向内对治烦恼的根源;一方面去除作为压力来源的非理性情绪,另一方面增长能够承受压力的心智。利用佛法思考简单减压方法的主要方向是 (1) 减少压力来源;(2) 扩展心灵。事实上,我们无法改变压力的来源,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心力和智慧;通过改变生活目标、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来拓宽心量的方法,可以说是佛教的安心之道。

众所周知,除了物质食粮,人们还需要精神食粮,各种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可以说是一种精神食粮。佛教中有 "四食 "的概念,可以归纳和演绎为各种舒缓和调整的方法,以矫正现代人压力过大的生活模式。例如,《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四说:"有四种法,最能滋润现法中大种之根。是哪四种呢?第一是气,第二是喜,第三是专注于可爱的事物,第四是希望。喜乐、专注和希望的根部得到支撑,大种子的根部就会生生不息、温暖安稳。由于这四种法是依次认识的,所以还有四种法作为资粮:第一种是段,第二种是悦意触,第三种是有漏意念,第四种是能执持一切根大种的识。在这种情况下,诸法以现法的力量为养。因为有气,所以能够生长和滋养诸根和种子,能够乐受有漏的触,能够以喜乐为食。因为喜悦,所以能够滋养大种子的根。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无漏的境界中思维由此可见,不仅是我们吃的食物,我们的六根所接触到的一切:眼睛所看到的颜色、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气味、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是我们身心的食粮,只要我们注意饮食的物质和吸收的精神食粮,对于缓解压力和身心健康是相当有帮助的。

寂天菩萨(注 2)曾说:"如果问题能够解决,为什么要烦恼?如果问题无法解决,又何必忧虑?我们无法改变外界的大部分事物,我们只能控制自己对这些事物的反应。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反应。在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之后,我们应该顺其自然,只要求我们应得的东西。上述舒缓的方法不无道理。此外,各种放松运动也有助于缓解身心疲劳,增强精神和体力;合理的饮食和保健确实可以增强人的耐力;转移消极思想也大有裨益。然而,这些在一定层面上只是暂时的缓解和转移,充其量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更进一步,我们应该觉察和反思压力的来源,总结自己的习惯性反应模式,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模式,增强自己的承受能力,这才是缓解心理的有效途径。

谁生来就没有痛苦、焦虑、抑郁和悲伤?各种束缚和限制必然在我们身边徘徊,伺机在我们心中激起涟漪,甚至巨浪。如果我们沉溺其中,并为之所累,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因此,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遵循佛法,反求诸己;心境一变,正报自然随之而来,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根据因果报应的学说,这就是四圣谛中的 "道",即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中的 "戒、定、慧";戒:护念,不做伤害自己甚至他人的事情,从而减少伤害自己甚至他人的风险。戒律: 保护我们的心灵,不做伤害自己甚至他人的事情,从而减少压力和烦恼的来源。决心: 提高我们面对无常和变化时保持冷静的能力,从而拥有理性思考的空间。智慧 根据真相做出正确的选择。

佛法的道理,其实就是为人处世的道理,让我们在不安、不快、不如意的生活中,保持一颗轻松、舒畅、愉悦、明朗的心,让我们把世俗的烦恼看得淡一些、轻一些,让我们更轻松、更自在,以一颗平常心去过一种真实的生活,去体验一种真实的人生。这就是佛教在世间的意义。

注释

注 1:早期的菩提达摩传记有杨玄感的《伽蓝记》卷一(《大正 51.1010》)、田安林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大正 85. 1284ff-1285ff")(《大正八五‧一二八四-一二八五中》);道宣的(《六六七》)(《续高僧传》卷一)(《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大正八五‧一二八五中》)。以下简称"《续僧传》")(以下简称"《续僧传》")。(大正 50‧5521- 下),卷 16《菩提达摩记》(以下简称《高僧传》)。续高僧传》的法传主要是在前两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其他传说。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波斯国胡人也,从荒裔,来游中土,见全盘耀目,日照云表,宝铎含风,响遏行云,歌咏赞叹、 真是神的杰作,从云一百五十岁起,走遍万国,走遍天下,但庙宇虽美,阎浮不在,极境之物,莫不有之,口访南无掌连日。洛阳伽蓝记》,约书入东魏永定五年(五四七),此文引菩提达摩到洛阳看永宁寺的情景,永宁寺始建于西平元年(五一六),然而文中只提供了达摩的故乡波斯,而到中国已有高龄一百五十年的信息,至于何时何地进入中国则未提及。其次,如昙林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说:"达摩大师是西域天竺国南大梵天王的第三子。...... 前两篇文章引用达摩的籍贯有出入,一称波斯,一称南天竺,后人或以吐蕃为达摩弟子而从之。昙琳去世约 585 年,昙琳序 菩提达摩的生卒年在传记中不详。僧传》中的记载也不尽相同,如《达摩传》说:"因事出游,不知所终"。而《慧可传》则说:"达摩亡于洛滨"。这是道宣(Dao Xuan)获得的新信息。慧可传》(《大正 50‧552》)说:"达摩亡于洛滨,慧可亦葬于河滨。昔达摩誉满天下,寄语州人,请来从师。"......。后来,天平初年,他北上新野,开辟了一座秘密园林。

慧可是达摩的弟子,达摩圆寂后,他一直在河曲(黄河边)弘法,天平年间到了新野。当时,天平元年(534 年)迁都邺城(故城在今河南临漳县西)。因此,从达摩被灭到慧可前往邺都,应该有好几年的时间。达摩之死距今约 530 年。达摩曾赞叹永宁大寺,该寺建于熙平元年(516 年),毁于雍熙三年(534 年)的大火。当时达摩 "一百五十岁",如果传说属实,那么达摩可能不止一百五十岁。

心灵的栖息地:浅谈佛教的安心之道

达摩从北海道由南向北传入中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传说。唐林序》说:"远涉山海,至于汉魏。汉魏即当时的南魏和北魏。僧传续编》说得更具体:"宋初游南越,宋末北魏。既止,得禅法"。最早到达中国的是刘宋(420-478 年)。他登陆的地方,即南越国,在今海南岛的对岸。达摩在四七八年前,早就到了中国,结束了 "一苇渡江 "到了北魏。那么在江南,达摩应该有很长的停留时间。

到了北魏,达摩 "游于嵩洛"。嵩山少林寺是魏文帝(496 年)为佛祖禅师所建。传说达摩曾在少林寺住过。相传达摩于唐孝明三年(520 年)来到少林寺弘扬禅法,成为禅宗初祖。慧可立雪断臂的传说,发生在这一年的 12 月 9 日晚,当时天空下着鹅毛大雪 .......

达摩在北魏传禅的情况,正如《坛经序》中所说:"失其心(寂灭)者,不复其心;存其见(世俗)者,必遭其讥"。从一开始,达摩诘就显得不同凡响!当时,"唯道猷、慧可 "二贤能深解佛法宗旨。道育和慧可(487-593 年)亲近佛法的时间并不长。如《序》所说:"幸遇法师,侍奉数年。......。法师感其诚,授以真道。僧传续编》中写道 "寻亲四五年,始得侍奉。...... 感其诚,授以真道"。但《惠可传》中却写道:"受教如师,嘱以从命。经六年之学,始得研习大乘。大约过了五六年,他才得达摩传授真法,这主要是达摩弟子昙林的传说。北宗杜朏(713 年哈)《传法记》中说:

"六年来,老师一直渴望开悟。...... 密以方便发心,直入法界。然而,在这四五年间,他又学习、寻找文昭,并授予他《楞伽经》,说 "我认为,汉人悟道者,唯此经与之相应"。

杜新月的解释仍以现有资料为依据,认为慧可亲近达摩六年后才得道。达摩在悟道之前,曾以《楞伽经》化道。所以说 "四五年间,学《楞伽经》";"四五年间,学《楞伽经》"。杜新月就是这样理解四五年和六年的区别的,也是这样理解传授《楞伽经》的传说和离言即悟的传说的。早期的传说如此,面壁九年等则是后来的传说!

关于慧可雪地断臂的故事,普济在《五灯会元》卷一《东土祖师-慧可传》中写道 慧可闻达摩祖师住少林,遂至少林,朝夕参之。达摩大师面壁而坐,并不理睬他。慧可心想 "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充饥,布毛覆泥,悬崖饲虎。古人尚且如此,我又算什么呢?" 于是,在这一年的12月9日夜里,天降大雨大雪,慧可静静地站在雪地里。第二天天亮时,雪已经漫过了他的膝盖。达摩大师慈悲地问:"你在雪地里站了这么久,想做什么?" 慧可伤心落泪地说 "望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群品。大师答道:"佛道无上,长年苦行,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能以小德而小心,以轻心而慢心,欲望真乘,徒劳无功。"慧可听后,惭愧不已。听到这样的教诲和激励,慧可拿起一把尖刀,砍下自己的左臂,放在法师面前。达摩知此人是法器,乃说之: "佛祖最初注 2:寂天菩萨:公元 8 世纪左右的印度中世纪人物。他是南印度梭罗首陀罗王国德凯王之子。原名寂护。他自幼学习艺术和文殊菩萨的证悟法门,在那烂陀寺胜天门下出家,改名寂空。在那烂陀寺,他秘密撰写了《大乘菩提道次第广论集》,即《学要集》: 菩提道次第广论》、《入菩萨行论》、《诸经要集》。

文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