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阳市什么地方放生鱼最
  • 香港黑鱼放生障碍多因果
  • <strong>银川黄鳝去哪里放生,宁</strong>

佛法修行
您的当前位置:放生修福网站 > 佛法修行 >

超越虚空,领略禅宗的至高境界

2024-04-13 09:59

宣化上人的破虚明心地

禅的境界

禅的四种境界

参禅的过程就像上学一样,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经过这四个阶段才能获得博士学位。禅法也是如此,分为四个步骤,即禅的四个境界。简述如下:

第一禅名为离众生喜乐地。它意味着离开与众生的关系,获得另一种快乐。这不是非人类获得的快乐,而是在自我实现的努力中获得的快乐。在第一禅中,呼吸停止;外息停止,内息活跃,仿佛冬眠,原因不再赘述。此时,心如止水,明如明镜,照见自性,同时知道自己正在冥想。

第二禅名为定生喜乐地。禅定中会生起一种无与伦比的喜悦,所谓 "禅喜为食,法喜满心"。有了这种喜悦,就不知道饥饿,可以几天不吃不喝,也没有关系,但不能执着。但是,也不能执着于此。如果执着,就会前功尽弃,进入魔境,所以不可大意。在二禅的境界中,不仅呼吸停止,脉搏也会停止。离开禅那,人就会恢复正常。

第三禅称为 "喜乐妙乐地",意思是离开第二禅的喜乐,获得难以言喻的快乐,感到一切都是佛法,一切都是快乐。在第三禅的状态中,呼吸和脉搏停止,心也停止。此时,没有善恶之念,没有是非之念,即一念不生,但不要以为这很了不起。这只是一个过程,离生死还有十万八千里。

第四禅名为 "舍念清净地"。在这种状态下,连快乐的念头也会消失,放弃了快乐,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即无为而无不为。达到第四禅那是禅宗修行的必经之路,从中并无任何收获,因此不要误认为达到了果位。如果你这样想,就会重蹈未闻比丘的覆辙,堕入地狱。

第四禅那仍是凡人的境界,但如果晋升到五不还天的境界,则已达到圣人的境界。但是,这个境界还没有了生死,必须超越三界才能了生死。这一点必须弄清楚,不能混淆。

初果罗汉不仅定中无妄念,行住坐卧也无妄念和执着。到了初果罗汉的境界,还有七生七死。并不是证得初果就进入了涅槃,只是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初果时,无论见到什么境界,都不动心,所谓 "境界无心",唯有道心,专心修禅。无论外境多么庄严、美丽,或者是美女、帅哥,都不会动心。此时,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不贪食、不贪睡,一切都无所谓。只有到了这种境界,才可以说是修成正果。证得初果的罗汉走路时没有声音,因为他的脚离地面大约一英寸。为什么呢?悟道的人有慈悲心,怕踩死小虫子等,所以在虚空中行走。

虚空与开放的统一

在禅堂里修行,修到不知头上有天,不知中间有人,不知脚下有地,天地人都不在了,东西南北也忘了。此时,一念不生,万念俱灭,一切伟大的整体都将为你所用。如果整天打妄想,功夫就不到位,所以要把功夫用到一念不生,行不知行,住不知住,坐不知坐,卧不知卧。不知行、不知住、不知坐、不知卧,所谓 "终日食无一粒米,终日衣无一缕纱"。这个时候,你与虚空融为一体,就能与虚空融为一体,从而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这就是顿悟的境界。

顿悟就是平时用功,用功就会开悟;平时不用功,就不会顿悟。就好像一个孩子出生后,每天都在练习,久而久之就会说话,当他说出第一句话时,就好像他已经开悟了。当他迈出第一步时,就好像他已经开悟了。他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呢?因为他每天看着大人走路,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自然就会走路了。

这种开悟,要么是今生天天修炼,要么是时时修炼,功夫熟了,就开悟了;这就是今生修炼的开悟。这时,有人说:"我看到一个人根本不修行,但他来到禅堂后不久就开悟了。这是怎么回事?这种情况很特殊。虽然他今生没有修行,但他前世修行了;他不仅修行了,而且一直在修行,但他只差一点点就开悟了,当他今生遇到这种境界时,他就开悟了。

顿悟虽然是瞬间的开悟,但仍有赖于前世修来的善根。就像种田一样,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如果春天不播种,秋天怎么能收获呢?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僧侣也是如此。无论开悟与否,我们都应努力前行,希望在最后一秒收获,觉悟本心。

坐禅不需要神通

坐禅不需要神通,也不追求任何效果。首先,身体要干净,没有任何疾病。这样,邪恶就无法侵入你的领域。如果能始终保持浩然正气,站在地上,自然就能产生正知正见,做任何事都不会不合理。

你的心境可以始终无波无澜、无恼无忧、无是无非、无我无人,这就是坐禅的效果。至于坐禅的效果,你可以亲身体验。你可以回过头来问自己:"我还像坐禅之前那样贪吃吗?我还像以前那样虚荣吗?我是否改掉了不当的习惯?如果遇到不合理或不满意的事情,我还会有烦恼吗?如果答案是 "是",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坐禅没有进步。如果你能减轻旧习惯和问题,你的修行就会有一些好消息。

超越虚空,领略禅宗的至高境界

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审视自己

(1) 以饮食为例!如果你能同时吃好的和坏的食物,你就能摆脱欲望。

(b) 做: 我是否做对自己有益的事,不做对自己不利的事?做:我做对自己有益的事,不做对自己无益的事?"我 "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我 "不做对自己无益的事?如果是这样,你的禅修就没有进步。如果你能改变这种状况,我愿意做任何对他人有益的事,注意为所有人服务,但不太注意自己的小事。我不确定自己能否做到这一点,但我会做对他人有益的事。

(三) 如果每天都能精力充沛,不昏昏欲睡,就能赶走瞌睡鬼。

如果能去掉贪鬼、懒鬼、瞌睡虫,这就是坐禅的前期工作。这样,你的精神和气质就会与以前大不相同,你就会成为一个全新的人,所谓 "同庙不同神"。也可以说是 "同庙不同鬼",以前是鬼王,现在是菩萨。或者说,以前你的心很毒,现在你有了菩萨心肠。

妖力让你退缩

你必须明白!修道不易,你想修道,魔就会来。这些魔不是来自一个地方,而是来自四面八方;有病魔、有烦恼魔、有天魔、有人魔、有鬼魔、有妖魔。魔从你不认识的地方来,使你心性不稳,使你修炼无进,用种种方法引诱你,威胁你,使你心性退转,使你定力全无,失去道心。

境界是假是真

当你的坐禅达到相当高的境界时,会有魔神来考验你的道行有多深,或者化身为俊男靓女来引诱你。如果你不动心,你就会通过,但如果你动心,你就会堕落;这是关键时刻,记住,记住!"此乃紧要关头,切记切记!境界考验我们修士,我们也要考验境界是真是假。方法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念 "阿弥陀佛",不要乱念,不要动念。如果境界是假的,它就会慢慢消失;如果是真的,就会越念越清晰。很多禅修者不懂这个方法,其中很多人误入歧途,迷失方向;还有很多人认为自己误入歧途,放弃了开悟的机会。

修道有魔

小时候,我听人说 "信佛就会有鬼"。我不信,傲慢地说:"我才不怕什么妖魔鬼怪呢。本以为无所谓,没想到没过多久,妖魔鬼怪就来了。什么样的恶魔?病魔。我病得很厉害,七八天什么都不知道。那时候,我知道自己做得还不够,所以经不起考验;我不怕妖魔鬼怪,也不怕天魔,就怕病魔,病魔还是降服不了,还是经不起考验。所以,出家人不要说自己沾沾自喜,什么都不怕。如果你自满了,麻烦就会来。

那么出家人该怎么做呢?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修炼,要时时刻刻小心谨慎,要用心,要警惕,只有这样才能修炼。一句话,"少说话,多冥想"。这是修道的基本法则。

睹物思人

是谁帮助修炼者成就大道?是魔鬼。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在石头上磨砺,当修道者开启智慧之光时,是魔帮助你开启智慧之光。要把这个 "魔 "当作保护神,正所谓 "见物救人出尘世,见物迷人堕地牢"。

要有不怕魔鬼的定力

能悟能解,超然物外;不能悟,迷于物外,堕入地狱。所以,出家人不怕魔,只怕没有定力。魔鬼是来帮助你、考验你的,看你有没有定力?有没有定力?如果你有功夫,有毅力,不管有什么样的魔鬼,都无法撼动你。

不疾不徐,方能成功

不可过猛,也不可不及,过猛则过,不及则不及。修道就是修中庸之道,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正所谓 "紧一紧,慢一慢,松一松,不紧不慢,方能成功"。 如此,便可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得之,不可太喜;不得,不可太悲。如果你过于欢喜,欢喜的恶魔就会来扰乱你的定力,让你整天不自然地大笑。你在笑什么?我也不知道。不知不觉地笑就是疯,这就是疯魔入体。如果悲伤过度,悲伤之魔就会来扰乱你的注意力,使你整日整夜地哭泣,哭得很不自然。问你哭什么?你就说:"众生太苦了!我想成就一切众生!我想帮助他们"。如果你连自己都帮不了,又怎么能帮助众生呢?这就是悲魔入体的现象。

不要被声音迷惑

当我们静坐时,不要被声音所转移,也不要被色彩所转移。有些人修行久了,悟到了境界,但执着于境界是不对的。应该 "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闻不见,即不被境界所转。

不生憎爱

万法皆是佛法,何来欢喜?哪里能不欢喜呢?禅定就应修于此。不生憎爱,以平常心用功。就像一池春水,没有波澜,杂物自然沉底,水也就清净了。参禅也是如此,不打妄想,法身现前。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希望大家按照这几句话去做,很快就能悟到智慧。俗话说:"讲的是法,行的是道"。如果你知道了佛法,却不去行道,那将一无所获。

在一切境界中不动

静坐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境界。无论是好的境界还是坏的境界,都不要太在意。如果你太关注它,你就会被这个境界转过来;如果你不关注它,你就会被这个境界转过来。有的时候,静坐的人觉得自己像虚空一样大;有的时候,静坐的人觉得自己比一粒尘埃还小;有的时候,静坐的人觉得自己的身体根本不存在,不知道自己去了哪里; 有的时候,他(她)觉得自己冷得无以复加;有的时候,他(她)觉得自己身体的热度让他(她)无法忍受; 有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的身体比钻石还要坚硬和强壮; 有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像棉花一样柔软,像棉花一样柔软;有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整个身体有一种力量,就像电流在驱动机器一样;有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有一种巨大的光在释放;总之,这种境界是无穷无尽的,但不要沉浸在这种境界中。

如果你沉迷于这种境界,你就会走火入魔;如果你不沉迷于这种境界,它就没有任何问题。楞严经》中说,如果你不把任何境界理解为没有问题,那就无所谓;如果你认为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境界,认为它有好的地方,那你就会迷恋它。如果遇到一切境界,保持如如不动、清清楚楚的定力,就能转这个境界而不被这个境界所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