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哪里能放生鲤鱼,千
  • 重庆放生黑鱼在哪里,重
  • <strong>贵州哪里适合放生蝎子,</strong>

佛法修行
您的当前位置:放生修福网站 > 佛法修行 >

英国“雪洞闭关修行者”丹津•葩默:12年坚守的信仰探索与智慧启示

2024-03-31 23:51

返回英国上级比丘尼丹津-葩默:雪洞闭关修行12年独居,与世隔绝,并不容易。

独居在洞穴,在海拔13,200尺的喜马拉雅山雪洞,为期长达十二年,更显艰难重重。

在弥漫东方气息的佛教世界里,来自英国伦敦的比丘尼丹津-葩默,以其西方的血源背景、闭关雪洞十二年的经历与发愿女身成佛的事迹,引来了世人的瞩目与好奇。 这位承袭藏传佛教法脉的西方比丘尼,究竟有怎样不凡的悟道历程?

以下为在雪洞闭关十二年的西方著名比丘尼丹津.葩默对成长经历和修行体会的自述:

我出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伦敦长大,并且于1960年初期,也就是在青少年时期开始接触佛法,后来发现自己与藏传佛教之间有某种关联,而当时的西方社会对它几乎一无所知。

英国“雪洞闭关修行者”丹津•葩默:12年坚守的信仰探索与智慧启示

坎初仁波切是一个西藏佛教团体的领袖。 这个团体中有一百三十位僧人,以及大约四百位在家众,我担任坎初仁波切的秘书,并且教导年轻僧人学习英文。几年之后,这个僧团迁到现址,一个叫扎西宗的地方。

拉乎尔位于海拔大约一万一千尺的喜马拉雅山谷,由于一年当中下雪长达六至八个月,冰雪使它跟印度其他地方隔绝。 我在塔优佛塔待了大约六年,但后来觉得自己需要一个更隐僻的地方,于是便迁到一处洞穴中。

在 1988 年时,我离开印度,前往义大利的亚西济(Assisi),跟朋友一起住在这个中世纪城镇外的山坡上。几年后,我又回到印度去教导转世后的年轻坎初仁波切学习英文,当时他十二岁。大约在那时,有些在勘巴珈寺(Khampagar)的仁波切要求我创办一所尼院,因为在这儿没有任何为女性而设的寺院。住在拉乎尔很容易就能看出这种情况。

有许多比丘尼非常聪慧虔诚,但却没机会接受教育或修炼更高深的教法。很显然的,光是悲叹这个事实而不采取行动以改进这情况是没多大用处的。

吉林佛教讲经获奖名单

几次,建议我办一所尼院,但当年我只能将此梦想暂放一旁,如今是时候了。于是我前往亚洲各地,为筹办尼院的计划四处演讲,希望能获得支持。这任务并非易事,因为我毫无人脉关系,又非位高权重的喇嘛。

大约这个时期,维琪.麦肯基要求我同意她撰写我的生平故事,尤其是在雪洞中所经历的岁月,于是后来才有《雪洞》这本书的出版。维琪以生花妙笔把一个晦涩的闭关经验,描述成引人入胜的故事,竟然引起许多不同背景的读者极大回响!这本书同时也让比丘尼所面临的艰苦困难,更广为世人了解。

我们的尼院是专为喜马拉雅山区的女孩而设立的。她们多半来自西藏、拉达克(Ladakh)、尼泊尔、科努尔(Ki

aur)和斯皮提(Spiti)等地区。当地的比丘尼历来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虽然在西藏经常有比丘尼有机会成为优秀的修行者,但在边境地区,比丘尼的待遇实际上只比在家中或寺院中服侍的奴隶稍好一些。她们虽然虔诚,却没有受过教育,常常祈求来生投生为男子,以获得学习佛法的一切便利。过去,妇女往往很难接受佛法教诲或成为教师,但随着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妇女的需求慢慢得到认可,这种情况正在整个佛教世界逐渐改变。

在西方社会和当代亚洲,这个问题就不那么严重了,女性受过良好的教育,表达能力强,她们可以读自己想读的书,有机会接触各种项目,没有性别限制。我们的根本佛性,即被遮蔽的本来面目,不男不女。所有那些因为没有开悟而在红尘中受苦的世俗男女,其实都是在受贪、嗔、痴、慢、疑五毒之苦,如果女性有这些困难,男性也必须面对。这就是轮回的根本不彻底性,总会有各种境界来考验我们,但这恰恰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有人说,女性比男性更情绪化,她们的情绪起伏不定,她们常常用情绪而非理性的判断来应对事件。无论这是否是基于男性观点的刻板印象,但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当这些情绪以某种方式得到控制,而不是被控制时,就会释放出某种强大的能量,促使女性修行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比那些比较谨慎和迂腐的男性同行进步得更快,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些亚洲禅修老师告诉我,女性在禅修中很容易进入状态,她们不会回避禅修带来的心灵的超验和直觉特质,她们在未知的巨大虚空中感到自在。

佛教是一条涵盖身、语、意的道路。佛教的基本教义与 2500 年前一样,对今天的生活具有现实意义。佛法的基本思想超越了社会习俗和信仰,对于那些心胸开阔的人来说,它能深入人心。聆听如此深奥的真理和教诲,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人生救赎,因为它们超越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逻辑,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既矛盾又完全理性的世界。

在繁忙而紧张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物质上的成功和具体的回报,而内心却越来越感到空虚和无意义。那些愿意思考人生的人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那就是找到能够真正满足他们生活的东西。因此,在异国情调和神秘的表象之下,是对生命意义的真正追寻,这就是佛教的作用所在。我们想知道如何才能快乐、平和、善良和善解人意,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处理与家人和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的工作和社会生活。

传统上,佛法主要属于 "专业人士",也就是僧侣和尼姑,他们决定放弃世俗的家庭生活和职业,遵从自己的信念,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佛法的学习、实践和传授中,佛法代代相传,兴盛至今。一般来说,俗家弟子的职责是通过遵守戒律过着清净而有德行的生活,并支持僧伽全力以赴地弘扬佛法。当然,一直以来都有一些外道学者和修行者,尤其是在某些传承中,但僧伽仍被视为佛法教义的守护者和保存者。

如今,由于佛法向西传播,大多数修行和学习佛法的人都是在家居士,而不仅仅是受戒的僧侣。这种转变自然会对人们如何看待佛法以及如何传承佛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特别强调超脱生活的地方,佛教对那些有世俗关系或过着家庭生活的人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我还注意到,当我与其他比丘或比丘尼交谈时,我会说一些我避免与在家居士谈论的观点,因为我担心这些观点会伤害到他们。因此,佛教的关注点似乎会发生某种转变。

在西方或现代亚洲,大多数追求佛法的人都没有合适的环境或时间进行正式的禅修,十天的禅修课程是大多数人渴望的极限。有时人们会问我,是否真的有必要为了开悟而去闭关一整年,我常常在想,该如何回答才能让他们不会因为眼前的世俗限制而感到沮丧或怨恨。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内心还在犹豫不决。

事实上,当佛陀作为王子发现有必要离开他的宫殿、他的妻子和他刚出生的儿子时,他并没有在证悟后恢复过去的世俗生活,而是鼓励其他人放弃世间的一切。过去的伟大修行者通常要隐居数十年,有些人终生都在严修禅定。

净空法师的经文

他们中的一些人终生严格苦行,以领悟佛法的真理。即使是在家人修行者,在结婚前也往往要在山洞中隐居或禅修数年。即使结了婚,这些修行者也会通过成为学者、传统医生或家庭瑜伽士来全身心地追求佛法的精髓,他们生活在一个更加轻松、不受干扰的社会中,不必每天去办公室或工厂,也不必被世界观或研究兴趣截然不同的同事所包围。他们不必每天奔波于办公室或工厂,也没有与同事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研讨兴趣。长期的闭关可以开发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心灵完全融入修行之中。大师们不是在修行佛法,他们本身就是佛法。

因此,我们需要使佛法适应当今的环境和需要。因为今天亲近佛法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准备好放弃他们眼前的生活方式,他们必须以一种有技巧的方式修习佛法,这样才能将佛法融入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我个人认为,在这个过于复杂、压力巨大的现代世界,我们需要的是简单,而不是复杂的仪式和哲学诡辩。这些方法适合相当简单的文化(例如,在传统社会中没有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或小说),但现代人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随时随地雕刻出精致的图案。我们的头脑中塞满了各种垃圾,因此需要清理一下,才能获得一些心灵空间。

因此,我建议人们践行佛教的基本原则,如 "六波罗蜜",其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可以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准则,而通过努力培养起来的禅修和智慧品质则可以将世俗生活转化为不断精进的佛法修行。当然,积极的思考或当下的觉知总是有帮助的,还有什么地方比我们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同事更适合练习仁爱和慈悲呢?

西方人很容易注意到

演讲厅的佛教建筑设计 快速提问

很多人认为冥想是一种心理治疗,目的是让自己感觉更自在。然而,禅修的目的应该是让我们直接洞察所有思想和情绪的自性空,以及主体和观者本身的自性空。我们的记忆、心理问题、创伤和被压抑的部分其实都是空的;它们既不是我,也不属于我。在纯粹的觉知中,心的本质绝不是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偏见。冥想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感觉良好或解决我们的情绪问题,冥想的作用是直接消除生命中最根本的问题:以主客二分的方式思考并执着于自我,这种思维方式源于错误的认知,而错误的认知是一切错误的根源。

如果你想在未知的道路上安全前行,最好有一个值得信赖的向导。世界上最好的旅游指南或地图也不可能包含所有的小径、路径和障碍,即使我们有最好的意图,也很容易迷失方向。当然,向导必须凭经验而不是道听途说了解所有路径,而且必须值得信赖,能够给每个人清晰的路径图。

道家思想的佛经课程

旅行者的正确引导和训诫。同样,在修行的道路上,人们要寻找一位自己经历过直接开悟、学习过经典佛典、在某位大师门下修行的老师。老师必须比学生更了解自己。老师光有魅力或机智是不够的,光有名望和大批追随者也是不够的。有时,最伟大的大师外表看起来极其平凡,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因为这些大师倾向于避开名声和大量的弟子。

在现代社会,很难确定谁是真正的大师,谁有能力引导他人踏上修行之路。这位导师周围的氛围如何?他的学生之间是如何互动的?看看跟随这位老师二十年的弟子们,看看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是否表现出真正令人钦佩的品质,而不仅仅是更多的知识?他们是否比普通人更善良、更慈悲、更和谐、更宁静、更有智慧?或者至少比他们最初修行时更先进?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在这位老师和他或她的崇拜者之外,我们要了解他或她的声誉如何?我们不应该天真地将自己的心灵托付给任何人。

此外,适合一个人的老师不一定适合其他人。修行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是由各种因果因素决定的。这通常是心灵的本能感知,但仍需要一些理性的验证。灵性导师是能够将我们指向出生前原始觉性的人;灵性导师是法身,是我们灵性觉悟的本质,因为每个人都是法身的显现。要想遇到这样的上师,需要多生多世的因果报应以及热切的愿望。然而,我们自己仍然必须脚踏实地地走在修道的道路上。

佛法始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即使在现代,它仍然可以实现。当今有许多与佛法相关的优秀书籍和禅修中心,我们可以从各种渠道学到很多东西,而不必终生追随我们遇到的第一位老师。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所有的老师都看作是以不同身份出现的精神朋友--他们不一定总是坐在高高的宝座上!我们当然不想等到遇到 "上师 "才踏上佛法修行之路,而且我们现在的心是如此任性和粗糙,即使遇到佛陀本人也不会有太大帮助。因此,我们必须先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修行带来的加持和觉悟,然后合适的上师就会在合适的时机出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