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放生表文,贵阳允许
  • 莱阳市什么地方放生鱼最
  • 香港黑鱼放生障碍多因果

佛法修行
您的当前位置:放生修福网站 > 佛法修行 >

金庸笔下的皈依佛门:曲折之路引人入胜

2024-03-31 22:11

金庸是中国当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1995年11月16日起,金庸与日本著名社会宗教活动家池田大作就香港回归、言论自由、佛教哲学、文学爱好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对话。这场被誉为中日文化杰出代表百年交流的对话,历时两年,被本网站选登。选取这段历时两年的对话,是为了让读者了解金庸先生皈依佛门前后的心路历程。

池田 金庸先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佛学造诣颇深。他皈依佛门的原因是什么?

金庸: 我皈依佛门不是因为任何高僧大德的教诲,纯粹是一种神秘的体验,是一个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池田 请继续说。

金庸: 1976年10月,我十九岁的长子传文,突然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身亡,这对我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我悲痛欲绝,几乎想追随他而去。

佛法教师准备

我非常伤心,几乎想跟着和尚准备自杀。当时,我有一个强烈的疑问: "你为什么要自杀?你为什么突然背弃了生命?" 我想去阴间见见传文,请他给我解释一下。池田

福建佛教十大著名法师

是这样吗?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失去孩子的父母的心情,只有当事人才能理解。我也是这样。我失去了我的第二个儿子。我的导师户田先生也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在他还年轻的时候,他年仅一岁的女儿早夭,这发生在他皈依佛门之前,他曾悲伤地回忆道:"我抱着已经变得冰冷的女儿,哭了整整一夜。" 不久,他的妻子也去世了,这让他开始认真思考 "死 "的问题。

金庸:在随后的一年里,我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索 "生与死 "的奥秘,并详细研读了英国出版的一本书《死者的关怀》。其中有一篇汤因比博士讨论死亡的长文,有很多精辟的见解,但无法回答我心中关于 "人的生与死 "的大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只能在宗教中找到答案。上高中时,我从头到尾读完了基督教的《旧约》和《新约》,当我回忆起书中的主要内容并反复思考时,我确信基督教不符合我的思想。

后来,我突然意识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于是我翻阅佛教书籍,寻找答案。

池田 户田先生在失去长女和妻子之后,曾有一段时间信奉基督教,但他始终无法确信生命的问题,也无法回答自己的疑惑和问题。你认为基督教不符合你的想法,原因之一就是它没有回答 "生与死 "的问题!

我们在那次会议上谈到的康丁霍夫-卡勒鲁基先生曾经说过: "在东方,生与死是一本书中的一页。如果翻过这一页,下一页就会出现,换句话说,新的生命和死亡之间的过渡是重复的。而在欧洲,生命似乎是一本完整的书,从头到尾(没有新的一页)"。

换句话说,东西方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区别。你苦思冥想 "生死 "观,当然不会满足于 "全书 "式的生死观,不是吗?但是,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不可能一学就会,那种苦读苦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金庸: 是的!中国佛经浩如烟海,数以万计,我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就觉得与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不相符合,但还是勉强读了下去。

后来,我读完了《杂阿含经》、《中阿含经》和《长阿含经》,经过几个月的废寝忘食、苦读深思,突然心有灵犀:"真理就在这里!一定是这样!"

然而,中国的佛经太难懂了,在古代的译本中,有时一两个字的意思完全不同。

于是,我向伦敦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原始佛经》的英文全译本。所谓 "原始佛经",是指佛教研究者认为最早、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记录,因其流传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故又称 "南传佛经"。大乘学者和大乘教派称其为 "小乘 "佛经。

池田 只有将汉译佛经与英译佛经进行比较,才能对其进行研究。

金庸: 英文佛经更容易阅读。佛经的内容朴实无华,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也由此相信佛陀(印度语原意为 "觉者")确实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并将真谛(即 "佛法")传给了世人。佛法")传给世人。

经过漫长的思索、寻找、质疑和继续学习的过程,我终于真诚地、全心全意地接受了它。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问题,我满心欢喜,欢喜无尽--原来如此,我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池田 我想请你谈谈当时的感受。

金庸: 后来,我学习了各种大乘佛经,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问题又来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 "南传佛经 "完全不同,充满了神奇和不可思议的叙述,让我难以接受和相信。

直到读了《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终于认识到,大乘经典主要是 "妙法",巧妙地运用 "妙法 "来弘扬和阐释佛法,让智力低下、悟性不高的人也能理解和接受。法华经

在《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各种简单的比喻向世人解释佛法,甚至用 "方便妄语"(如假装中毒身亡)让人相信他是为了弘法。

池田 法华经》以其 "永恒",以其广阔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以其包罗万象的浩瀚,涵盖了人生的所有层面,具有丰富的艺术性。许多箴言式的诗句具有画面美,可以说是一本庄严的 "人生相册",一页页翻过,一瞬间的画面在眼前浮现。

金庸: 也正因为我明白了 "妙法 "二字的用意,所以我对《大乘庄严经论》的妙处并不反感。从 "大苦 "到 "大乐",我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池田 法华经》是 "圆教"。法華經》是大乘經典的巔峰之作,如果你看一看《法華經》,你就會發現所有的經都包含在《法華經》中,《法華經》是 "圓教",就像 "百川歸大海"。就像 "百川归海"。您先研究小乘佛经,再研究大乘经典,得出《法华经》是佛教真谛的结论,真正体现了金先生对佛教认真探索的精神。

金庸: 对我来说,虽然从小就听外婆诵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但直到六十年后,才在苦苦的探索和追求中进入佛门。在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中,我在精神上与 "般若宗 "最为接近。

金庸笔下的皈依佛门:曲折之路引人入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