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生家人代放可以吗,你
  • 放生后身体感应,放生龟
  • 放生鸽子几点放生最好,

放生仪轨回向
您的当前位置:放生修福网站 > 放生仪轨回向 >

2023年什么时候放生最好呢,为什么有时候好人不长寿

2024-01-19 17:17

一、广州哪里适合放生松鼠鱼

1、有时候表面上看是做好事没好报,做坏事反而好处多多,可是实际上这里面有个典故。

2、故事说的是,北宋年间包拯为相时发生在民间的一桩逸事。有一个村庄住着一个十来岁、腿患残疾、父母双亡的孩子,生活十分困苦,甚至靠乡邻施舍或乞讨活命。这个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河,往来村民和路人需涉水而过,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十分不便。每当河涨水时更是无法通行。但年复一年,谁也没想改变它。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这个孩子天天捡石头,堆在河边。人问其故,孩曰,要修一座石桥,为乡邻行走方便。众人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在说疯话,大多哈哈一乐了之。可是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石头堆成了小山。乡邻开始改变认识,并为这个孩子的精神所感动,投入到了捡石、采石、修桥的行动中。

3、乡邻请来了工匠,开始建造石桥。这个残疾孩子全身心投入其中。桥尚未建成,这孩子却在一次凿石头中崩瞎了双眼。人们痛惜、怨恨,怪老天不公。这么可怜的一个孩子,一心为大家,却招来这样的报应。可是这个孩子毫无怨言,每天摸索着在修桥的现场上干着力所能及的活。在大家齐心合力下桥终于修成了。众人欢呼喜庆之余,无不将怜惜、赞叹的目光聚向那个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条腿残疾,现在又瞎了双眼的孩子。孩子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脸上露出了平生以来最欢乐的笑容。

4、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为这座石桥洗去浮尘,壮壮行色。可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巨雷过后,众人发现孩子已被巨雷击中,倒地身亡了。众人惊呆了,随后压抑不住的情感喷泻而出,叹息孩子命苦,指责苍天不公……

5、恰巧民间称之为青天大老爷的包拯包相爷公干至此。百姓纷纷拦住官轿为孩子鸣不平讨公道。质问相爷:好人为何不得好报?今后好人何以做得?食人间烟火的包相爷被村民情绪所带动,挥毫疾书,写下了“宁行恶勿行善”六个字后拂袖而去。

6、回到京城,老包将公干之事连同路上见闻奏明皇上,却隐去了自己题字一事。因为尽管心中为那孩子行善事得恶报之事十二分不解,但三思之后还是为题那样六个字觉得不妥。没想到皇上退朝后非要拉他到后宫说些私房话。原来前些天,皇上新添龙子,十分招人喜爱,可就是孩子整天啼哭,特意让老包去看看。老包见那孩子肌肤如雪,嫩白的小手上有一行字。近前一看,正是自己写的那六个字“宁行恶勿行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赶忙伸手向字擦去。说来奇怪,字瞬间踪迹全无。皇上见皇子手上的胎记被老包抹去(别人看那行字只是一个胎记),唯恐抹去了福根,不依不饶的斥责包拯。包拯连忙跪下,口称罪臣该死,将题字一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皇上甚觉蹊跷,命老包用阴阳枕到地府一探究竟。

7、老包枕上阴阳枕到地府一游,真相尽显。原来那孩子上世做恶多端,罪业甚大。偿还那一世罪恶需三世恶报才能还清。帝释天原来安排,第一世以残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以双眼瞎了却残生;第三世遭雷击暴尸荒野。那孩子第一世转生穷困残疾,但痛改前非,只想为别人做好事。于是帝释天就让他一世还两世的业。让他崩瞎了双眼。可孩子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的为别人做好事。帝释天就把他第三世的业力也拿过来一世还,所以雷击毙命。阎王爷问包拯,三世恶业一世还,你说是好还是不好?一世还了三世业,因为他专行善事,心里只是想到别人,毫不考虑自己,某些方面已达到“不修道已在道中”的境界,积德甚多,故而死后立即转生为当今太子,享受天子福份。

8、这个民间流传的小故事。作为一个修炼人来看,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宇宙的理与我们人类的理是反的。人想的都是享受、舒适、如何过的好,为此斤斤计较,损人利己,勾心斗角,甚至犯下伤天害理的罪恶。而对于修炼人,吃苦、魔难、还业则是大好事。只有舍弃才能得到。不修炼的人在迷中,看事物只能看到一个点,一条线,引申下去也只能是一个面,看到的全是假相、表相。而不同境界的修炼者,则能多角度,全方位,立体的去体悟和观察事物,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9、欢迎大家继续收看“学佛释疑”。这个讲次我们跟大家来谈一谈:“什么时候该放下?”我们在前几个讲次里面,已经跟大家提到了三种修行的层次,我们说用朝山来作一个比喻。

10、第一个阶段是所谓的要起信。也就是要相信,相信自己可以作到,而且相信确实有佛法可以指导我们学习如何去放下,所以第一个阶段我们叫起信。第二个阶段,我们叫作准备储备,这个部分就是等于说要储备自己的力量,准备像接下来真的要入佛门来修行了。第三个阶段就是爬山,就我们准备好自己之后,接下来之后就开始爬山,所以就是比喻成开始进到佛门来修行。这三个阶段里面,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起信这个阶段,给大家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讲的就是我们可以自己去练习。比方说手上拿了一个沉重的东西,然后一直拿着、保持同一个姿势不放,然后去体会那个时候身心所受到的苦恼,简单来说就是手的酸痛。然后接下来我们就直接的把手中的东西放下来,然后在那个放下的刹那去体会放下的时候,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个由手部而来的身心的轻松舒畅。从这样子一个练习,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练习所得的经验,把它用在许多日常生活的比较粗重的烦恼上面。

二、放生鱼鱼不游走什么寓意

1、我们上次说,凡是这个烦恼跟我们之间的界限愈清楚的话,我们就愈能够洒脱的把它给放下。这个部分当然就是说,这个是我们认为是修行的所谓的起信的阶段。讲到这里,就不妨让大家来自己来思索看看,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们作人处事应该要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要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这个里面当然也有“放下”这两个字,不过请各位来思考看看:“面对它、处理它、然后放下它”,请问各位菩萨,这个到底是不是我们现在来讲的起信的这个阶段呢?其实它应该是非常明显的,处理它之后能够洒脱地把它给放下,那应该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说我们跟事物之间,就像你所处理的事情之间,界限可以定得很清楚,所以放下也就相对很容易。问题就是你懂不懂得要这样放下,以及你相不相信自己能这样放下?这个都算是起信的阶段。所以面对处理跟放下这一连串的过程,虽然说可以在我们处理世间的事情上面,发挥了很多的功效,可是我们仍然要说,“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还只是我们要起而修行、要去朝山这个阶段的第一阶段,叫作起信的阶段。

2、接下来第二个阶段是基于日常生活中无常的观行。第三个阶段入门的修行,我们说佛教入门的修行,一定不会离开两大主轴,也就是五蕴空跟因缘法;这两项主要的内容,其实也是解脱道主要的内涵。我们上次有跟大家说,我们说整个学佛的过程,如果学佛依字面的意义来说,我们就是将来要成佛,所以其实每一个人学佛,到最后最终就是要成佛的。那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学的都是佛菩提道,所以任何的佛法其实都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只是说因为后头教法上面有所谓的二乘的教法跟大乘的教法。乃至于到了今天,有许多人往往动不动就把二乘就是声闻缘觉的学习解脱道的方法,把它说成是次等的教法,把它说成是…甚至有人说是“焦芽败种”,其实这个是非常错误的一个名词,因为原先佛引用“焦芽败种”指的是说,当阿罗汉自己习得了一身的本领之后,可是却不愿意继续留在世间,继续帮助更多的众生能够得到解脱,而一心执意要入涅槃,一旦他入了无余涅槃之后,那么这个三界世间,当然就再也找不到他的痕迹了。这样子他学了一身佛法的本领,只成就了他一个人的解脱,而且是小小的解脱,那这样子实在是枉费了佛陀一番的教导。所以对于那些执意没有管其他的众生,执意要入无余涅槃的阿罗汉而言,当然叫作“焦芽败种”。

3、因为从他入了无余涅槃之后,再也没有任何的芽,任何佛法的芽、任何佛法的种能够从他那里生起了,除非他将来在许多许多不可数的劫之后,他突然因为修学曾经听闻过佛菩提道的关系,有一念心动再出了无余涅槃,否则在这个无量的劫里面,这个阿罗汉他将永远,他都将一直待在无余涅槃的境界里面。所以这样子当然就没有芽也没有种,这叫“焦芽败种”。可是我们却不应该把这四个字用来形容学习二乘解脱道的人,因为我们必须要认清楚一个事实就是,虽然全部的佛法都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可是要进修佛菩提道的基础,却是要把解脱的基础给打好;这个就是我们跟各位谈的修行像朝山一样的修行的时候,我们说第三个阶段,上山的时候主要修行的内涵,就是以解脱道的两大主轴,也就是五蕴空跟因缘法,当作修行的主轴。等到这个第三个阶段,修行差不多之后,接下来就是到第四个阶段。

4、第四个阶段我们给大家的用朝山这个比喻来形容,就是最后我们走到最后阶段只剩下最后的山路,最陡峭最难爬的山路要走了,一旦能够爬过这段山路的话,接下来我们就能够进得了山门,去参学善知识了。所以这个最后一段最陡峭难爬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佛教修行里面讲到的参禅。世间上有许多人对“禅”这个字有各式各样的解释,我们今天当然没有时间跟大家详细地来分辨参禅到底如何参法,什么叫作禅?如何才能得力的去参禅?这个可能都要等到各位如果有一天有缘了,请各位到正觉同修会的禅净班来修学的时候,禅净班的课程到最后的时候,就是会教导大家关于参禅的正确的知识,让大家可以得力的去参禅。

5、所以在今天的节目里面,我们不打算花时间跟大家在谈参禅这个部分的内容,但是我们却要跟大家讲,最后这个阶段可以看到,我们把它列在第四个阶段。前面的第三个阶段,是五蕴空跟因缘法之类的解脱道的这个基础。所以我们要给大家讲的并且要大声疾呼的是说,要参禅的话一定得要先把解脱道的基础打好。因为现在我们看到有许多的人,看到了比方说:坊间有许多关于禅宗的公案,那看了之后,总是觉得说禅宗的公案高来高去,看起来非常的妙,所以心向往之,就想说:“我不要再学什么解脱道了,我也不要再学什么五蕴,学什么十二因缘了,我都不必了,我要直接的参禅。”而且想要说透过直接的参禅就立地成佛。好像有人也把六祖讲的,一旦见到了本心就是成佛,那个阶段也误解成说:我们只要参禅就好了,其他的东西全部都是次要的枝节。其实我们要大声的疾呼,这个观念有大大修正的必要,因为参禅,大家一定要知道参禅的目的是要作什么?参禅到最后是要找到了我们的本心跟自性。

6、这个本心跟自性,是很巧妙、很巧妙地隐藏在我们周遭的万法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可是我们要问的是说:“找到的本心自性,请问要作什么呢?”可能很多人会回答说:“要找到本心自性的话,那就是要因此而解脱自在。”可是这个却落入一个循环的错误里面。因为真正能够找到本心之后,能够解脱自在的话,还必须要我们能够安忍于本心跟这个自性的性质;要能够安忍于这个性质,才能够进而依着找到本心自性而有所受用。所以这里面的环节就是说,重点不是在你能不能找到而已,重点还在于说你找到了之后,能不能安忍于祂的种种的性质!这个能不能安忍,就要看你前面的解脱道的功夫作得扎不扎实。

7、如果前面解脱道的功夫都不作的话,那么就算参禅,就算参到了什么,猜到了什么,哪怕是说名相语言文字上面,去知道了究竟的本心自性是什么的话,请问:这样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对于我们面对种种放不下的烦恼,又有何帮助呢?所以我们在这里诚心地呼吁大家,应该要把解脱道的基础打得稳稳固固的,然后再来谈参禅这件事情。这也就是说,我们用朝山这个例子来讲,讲说修行、学习如何放下的智慧的时候,我们说第三个阶段,其实就是在打下解脱道的基础。然后有了解脱道的基础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参禅,要将来希望能够透过参禅,能够明心见性;这个参禅的过程,我们给大家的比喻就是说,它是到山门前的最后一段山路,而且是陡峭的这个山路。那么当然就是说,这里面参禅的部分的话,有许多的坊间说的所谓的参禅,恐怕都大有商榷的余地。

2023年什么时候放生最好呢,为什么有时候好人不长寿

8、比方说有一位大师叫作奥修,他所讲的就是说:“你什么都不用参了,你就是当下,本然的自我就在那里,那样子的话就是所谓的禅、所谓的自在。”但是我们如果仔细想想看的话,奥修所讲的“放下便是了,那就是当然本然的自在”,他的这段话形容的,请问大家:如果从起信、准备,然后上山开始修行,然后接下来参禅这个四个阶段来讲,奥修所讲的这个其实都还在起信的阶段,就是跟我们当时在跟大家讲的,手拿重物手酸了就放下就是了。所以这个部分,我们要说他其实并不知道参禅到底是什么意思的。

9、所以这个部分,关于如何参禅的话,坊间凡是有谈到所谓的“只要简单的放下,只要是做自己、平常心”这种事情的话,奉劝各位菩萨,可能在看到的时候,可能都要心里要先打量打量,他讲的到底是我们今天跟各位讲的四个阶段的哪一个阶段呢?您如果经过判断了之后,觉得说他如果是隶属于前面的三个阶段的话,肯定就还没到参禅的过程。参禅是有明确的方法,而且是有明确的方向可以参的,所以在这里先跟大家讲。那么我们当然就是说,参禅的实际的这个过程,我们希望大家有缘的话,到这个禅净班来修学的时候可以学到。那我们就先往下看。

10、我们说参禅最主要是说它是最后的一段路,然后你越过了最后一段路之后,你就进入了山门了——朝山的山门,这个就是你的目的。因为你进去里面之后,你就可以拜见善知识了。可是我们为什么打了一个比方是说,经过参禅了、明心见性之后,然后才到山门,可以参学了真正的善知识呢?那是因为我们说,佛所说的许多许多的这个妙法,它妙的地方都在于,你明心见性之后,你才能够开始体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