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生鱼一天什么时辰最好
  • 爱心放生芜湖,芜湖哪里
  • 放生一般几点好,男人一

放生仪轨回向
您的当前位置:放生修福网站 > 放生仪轨回向 >

喜欢放生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佛欢喜日应该怎么过呢?

2024-01-16 13:35

一、放生有何功德与福报

1、民间传说,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任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2、鬼节的民俗来自目连救母的故事,当时目连在证得神通之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饿鬼报的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化成火炭。目连只好向佛陀求救。佛言:“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意思是说:目连的母亲由于在世之时,造作种种恶业,打僧骂道,虽然目连已经证得神通,仅靠他一个人的功德力量是解救不了他母亲的。虽然目连的孝道惊天地泣鬼神,也不能奈何。必须借助十僧众的力量才能救度这样的苦难。

3、佛还告诉目连具体供僧的方法:“十方众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4、七月十五是僧人结夏安居圆满的日子,这一天僧人门进行自咨,也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佛因见到弟子们如法精进用功而生欢喜,因此这一天也称为佛欢喜日。由于僧人经过3个月的勇猛办道,戒体也清净,因此在这一天为了七世父母同得解脱,用种种供品供养十方僧众。无论这些僧众身在何处,境界多高,都会按佛的教导来应供,给众生种福田。所以供盂兰盆功德巍巍,非言语能表达。这一天佛会敕十方众僧,先为施主家祈福祝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用此食。刚受食时,先安放在佛前,或者塔寺中的佛前,众僧咒愿结束,便自受食。

5、按佛陀的教导在7月15这一天供奉盂兰盆,本身是救度七世父母和六亲眷属最好的办法。而在很多佛教徒心中却不是这样理解的。虽然这一天也拿很多东西来供盂兰盆,但主要的目的还是和平时上供一样,是求福报,并不是救父母倒悬之苦。他们把救度父母、超度父母的愿望寄托在晚上的超度法会。

6、从形式来看,即供了盂兰盆又加上一个超度佛事,是好上加好的事情。但冷静思考,从佛法的修学来看,这是对佛陀教义的不明了。如果明了佛法,即供奉盂兰盆,再布施恶鬼,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事实不是这样,虽然供盂兰盆,不知道供盂兰盆的意义,随众的心态还是多数,听说供盂兰盆好,也不知道好在哪里。供完了盂兰盆还惦记着自己的父母没有被超度,冤亲债主没有被超度。在这样的心态下去放焰口、放蒙山做超度,不是不明白佛法吗?不知道供奉盂兰盆就是在超度父母,并且是佛指出的最殊胜的方法。佛法之不兴由此可见。

喜欢放生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佛欢喜日应该怎么过呢?

7、什么是佛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或者感受,但是我们学习佛法,都是为了离苦得乐这个目标。我们说佛法是文化,那只是从它的外相去讲,它的本质就是为了灭苦。

8、我们人间有没有苦呢?有的人觉得有苦,但是现在很快乐;有的人觉得这个苦自己已经不能够承受;有的人会问:“我们去了解苦,去感受苦,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生活中已经有很多不如意,为什么还去思维这些呢?”

9、大家看一看,我们在人生的现象中沉浮,从来没有想过出离苦并不是情绪;我们有没有想过与苦对抗或者逃避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甚至美化生活,实际上也显得多余,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终究会显现出无常。我们觉得苦,还只是现象,我们有没有思维过无常。一切存在都会变化,无论是青春、事业、健康,还是父母、妻子……生老病死只是一个现象,你可以说它是苦,但是在我眼里,它是无常。

10、如果无常还不能够提起我们的正念,我们就要观察无我。我们所认为的一切,我们对自我的感受——“我思故我在”,实际上都是一种感受,或者叫作执着,对自我的执着。正是因为对自我的执着,我们才会认为这个身体是“我”的;正是因为这个身体是“我”的,所以以这个身体而产生的感受也是“我”的;因为感受是“我”的,我们就想不断地追求快乐的感受。实际上,当我们得到这些快乐的感受的时候,已经开始担心它会失去了,所以我们永远只能被动地生活,追逐外在的一切——感受、身体、自我。而这一切都是虚拟的,这就是“无我”。

二、放生后死掉

1、我们知道了苦、无常、无我,离开了感受,生命还有没有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呢?只有我们剥离了现象,才会找到真实的安身立命处。从这个角度讲,佛法不是文化。文化确实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序,变得充满了善意,能让我们的觉察有个方向,能让大家遵循一个共同理念去经营社会人生。可是文化有一个地方永远顾及不到,就是有关我们个人的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2、文化首先要在虚拟的自我、虚拟的人群、虚拟的社会及族群当中,才能够产生一定公共的审美和指向。所以文化是针对大众的,大范围的外相的生活,而我们真正的安身立命是自己的事情。我们想一想,我们来到人间,曾经为它努力,为它付出,可是我们来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来的,走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能伴随我们。不要说伴随了,真正能够给你安慰,能把你的后事办得符合人性的人,在这个时代都很难找到。所以在这个光鲜的社会,所谓科学发展的背后,又有多少人关注到人生的真相?不用说成佛那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就连我们身后的事情又有谁了解?很多刚刚咽气的人,很快就被放进冰柜,我们最亲最爱的人也在对我们做着最坚决的伤害。

3、我们探讨这个话题,是为了面对真相,不用情绪去包装它,让我们自己有决心理清。这就是佛法。大家以法相聚,因法而来,是否能够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敢于面对佛法呢?

4、也许大家对佛法有更高或更美好的一些期望,但是我想让大家得到的是一个宏观的、整体的人生洞察。当我们如实地去思维,清静地去思维,把心静下来,好好地想,这就是我们人生幸福的答案。

5、欢喜心,是我们清净心现前的一种由内感知的一种喜乐,虽欢喜但不迷惑,是一种境界、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舒服感。

6、那就要先息灭贪、瞋、痴。我们会有烦恼、情绪沉浮不定,都是由于不能满足而生起不欢喜的心念。人与人之间,常常会为了一些成见、分别心而产生不愉快。例如:对某个人起欢喜心时,不管对方有任何行为与要求,都会袒护他、为他说尽好话或答应他的要求,为他付出,甚至为他犯规、为他作歹……为什么呢?因为:“喜欢”他呀!

7、相反地,若不喜欢某个人,就会对他心生怨恨。而纵然对方有很多优点与才华,只因为不喜欢他,就会百般挑剔或刻意忽略他,这就是一种怨憎心。怨憎会掩盖欢喜心,变成充满人我是非之心;而这些成见,其实都是从自己的“心”念开始。

8、学佛说来简单,只有两个要素:就是勤快与殷勤,又称为精进;也就是要勤修“戒、定、慧”。做什么事情都能有殷勤之心,就会很欢喜而不怕辛苦;不怕苦,就能保持恒常心,不断地精进。

9、“戒”,就是守规矩、防非止恶的意思,防止我们的心起贪念,对人没有怨恨,心不要被无明所染,这都必须以戒作预防,不令三毒(贪、瞋、痴)侵犯我们的戒行。心中有戒,自然不贪,也不会轻易对他人发脾气;能以“平常心”和“欢喜心”待人,自然就不会生起分别与怨憎的心态。勤于守戒,我们的心就能“定”,而不会任意受到人与事的牵引,行事就能掌握正确的方向。

10、“正”为我们的行事准则,不偏袒或故意压制某一方,内心没有惊惶、没有挂碍,就会有充分的定力。若能如此,烦恼就能减少,智慧自能涌现。智慧与烦恼是对立的,烦恼增加一分,智慧就减少一分;就像“秤”一样,一边减轻了,另一边自然较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