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ong>贵州哪里适合放生蝎子,</strong>
  • 贵阳放生表文,贵阳允许
  • 莱阳市什么地方放生鱼最

佛法修行
您的当前位置:放生修福网站 > 佛法修行 >

知止不殆:如何在《道经》第三十二章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2024-04-27 14:27

第32章 知止不殆

道常无名,朴实无华。道虽小,天下莫能臣。夫君王能守之,万物自宾。

天地和,甘露降,则民莫之能等。

始制有名,名亦有之,夫知止也,知止不殆矣。

譬如道之在天下,犹河谷之在江海也。

知止不殆:如何在《道经》第三十二章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本章整合了前几章的内容,进而希望我们能够更加通俗易懂、畅通无阻地理解 "道"。老子的《道德经》和《金刚经》基本相同,在《金刚经》的十八分之后,他又对前十八分进行了阐释,所以这两部经书的讲授方式是同一类的,前者是讲授,后者是阐释,用各种类比的方式让你更加清晰,遇到困难的时候让你更加明白。

道常无名朴宇宙道永恒不变,无形无相,它没有名字,但它很小。朴谓之微,小谓之道,是最原始的。比如,树最原始的状态叫朴,把树剖开,不做成器皿,就不叫朴;把树变成管子、画笔的盒子,也不叫朴。朴是原态,道的原态也叫朴。公园大到没有边界,小到没有内部。同时,又说它大到无边无际,既很大又很小。圣人之言寓意深刻,告诉我们外面的大就是宇宙,里面的小就是我们的中脉。

中脉虽小,天下莫能臣。宇宙外相上的大道是恒久不变的,是无形无相无名无分的,它无名无象,我们只知道它朴--本然的状态。世间没有谁能视它为臣,没有谁不臣服于道,因为道是很微妙、很深奥的,不见其尾而不见其首,迎之而不见其首,继之而不见其尾。

当 "道 "大到没有边际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宇宙;当 "道 "小到没有边际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中脉。因为中脉在我们人体内,确实很小,用肉眼看不到,科学仪器测不到,但左中右三脉、任督二脉、奇经八脉,确实存在于我们的体内。虽然它小如中脉,但我们的六根六识所有的烦恼也都臣服在圣人脚下,都像这位圣人一样。

夫子能守之,万物自服。从《易经》和人法上讲,侍王属于宰相以下的级别,但不超过帝王的级别,就叫千岁或侍王。

就自性而言,候王就是我们的先天之心,当先天之心臣服于九五之尊的大神,遵循自然之道,与道和大神合二为一,那么外界万物就会自动臣服于它。

天地合德,以降甘露天为乾,乾在九五为离,离卦;地为坤,坤在海轮,为坎。汲坎填离两爻入乾坤,也就是阴阳二气和合,我们自身的体内阴阳二气达到平衡,才能彼此相容。融合的时候,我们的自性菩萨(自性观音)自然给我们降甘露,我们的嗔恨烦恼都化为菩提。

人不是被命令的,但自性平等的人就是那些烦恼。我们不命令那些烦恼如何如何,你不能命令那些烦恼人,比如这个时候我不想胡思乱想,那个烦恼能听我们的吗?该来的还是要来。你管不了它,管不了它的时候怎么办呢?这烦恼就像水流一样,我不急不慌先跟着它看,两边的猿猴哭不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在顺的时候我就是自在王,这时候你的阴阳二气调和成甘露水,自在观音就往甘露水上降。降下的甘露水再滋润万物,烦恼自然成菩提。

这个词说起来很好听,但在生活实践中确实很难把握,所以我们平时读经典,比如《易经》、《佛经》、《道德经》、《圣经》,还有出过很多西方哲学家写的那些书,只要有符合般若法的道理你就拿去看,不要怕别人骂你,更不要怕别人指责你读的是外道的书,不是那一本说的。外道是心外求法。内求心法,凡是去浏览的书都要把精华吸收过来,变成你自性的智慧,这叫甘露。

始有制名,名亦有之,宇宙万物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只是我们为了区别和利用它们而创造了假名。这些名字是为我们人类服务的,有了假名也就有了概念。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些名称,我们也需要这些名称来更好地了解宇宙。

但对于修行者来说,这些名称是我们利用的工具,理解了名称的意义,我们就可以去实修、去实证。

有人问 所有看不到自己本性的人都是外道吗?

老师回答: 对,不看本质就是外道。我们看书学习不叫外道,你看经典学习这也不叫外道,我们首先要学习智慧,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否则这个字是假的,经藏不一定要包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一切经藏。

人也会知止,知止不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转化为另一件事,所以做事情要知道那种界限和那种限度,把握一定的度,超过限度的时候就会失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要有一个适度的态度,不能过分,不能超越极限。超过了限度,万事万物都会失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负阳而抱阴,冲气以为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就自性而言,当我们的心灵与宇宙融为一体时,我们自己的河流(我们自己的本质)就会流向大海,流向我们的本性之海,也就是我们的水下脉轮。

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道法,顺应佛法,我们身上所有的精气神都流入我们的性海,性的光明就会打开,所以大道不可思议。

大道无形无相,无所不在,释迦牟尼佛说心无处不在,道与心其实是一体的,道心,大到不在外,小到不在内。中脉就是我们的心,小到不能再分,但当我们要不断修正它的时候,中脉就会不断扩大,不断加强,最后与虚空融合。与虚空融合就是与道融合,与心融合,所以叫化意识为智慧,化凡为圣。

没有学过密宗或者密宗听起来不可理喻的人,怎么就跟净土不一样啊,其实没有对错,只要你去实践就知道了。如果你想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就要自己去尝,去实践,才有发言权。

问:他不主张先多读经典,先修行再开悟,这种做法对吗?

老师答:是的,根据每个人的心性而定。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半信半疑;下士闻道,一笑了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于下士来说,就是诵一点经,开一点慧。释迦牟尼佛身边有个弟子很笨,记性很差,释迦牟尼佛就让他每天扫地,扫地时就念经: 扫地,扫地,扫地,扫心地。十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开悟了,就是这样。

传法的人要根据你的智慧来传法,所以叫当下法,不是当下法就不叫当下法。当你不断修正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你会顿悟,在你顿悟之前叫渐悟,就像我们打地基一样,顿悟就像塔尖,你一直打到塔顶的避雷针装好的那一端,然后咣当一声,你就顿悟了(顿悟),很多人修行都是这样一个过程。

听了佛法就能突然开悟的人很少很少,正常人都是渐悟开悟的。渐悟就是多读经,多看书,在看书的情况下,不断地去参悟,但不能执着。如果执着于某一句话,就会背离佛法,背离道。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道德经》和佛法是相通的,很多禅师对《道德经》、庄子等很多前辈的融会贯通悟得很快,写下了很多书,我们有机会可以去看看。如果你理解了《道德经》,我敢说你理解佛经就非常容易了,因为一法通百法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