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哪里能放生鲤鱼,千
  • 重庆放生黑鱼在哪里,重
  • <strong>贵州哪里适合放生蝎子,</strong>

放生怎么回向
您的当前位置:放生修福网站 > 放生怎么回向 >

怎样夸放生的人,怎样放生能具足菩萨六度的行为

2024-01-09 09:35

一、苏州放生地点公布寺庙名单

1、
怎样放生能具足菩萨六度的行为

大乘菩萨所有的行为,可以归摄为六波罗密多。如果我们能如法放生,即使是放一条生命,也可以办法具备六波罗密多。

第布施。

大乘菩萨的布施有三种:无畏布施、法布施、财布施。

放生本身就是无畏布施;通过佛教的放生仪式让有情得到佛法的熏染,使他们能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利益,就是法布施;施财令有情离苦得乐,就是财布施。

第持戒。

放生活动由始至终都要使身口意三门保持严谨,如理如法。

第忍辱。

在放生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小违缘,所以从身口意三门都要保持忍辱。

第精进。

在放生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对放生有欢喜心的。有欢喜心,精进也具备了,因为精进是对修法生起欢喜心。

第禅定。

在放生的时候,由始至终都要使身口意三门集中专这就具足了禅定。

第智慧。

在放生的时候,从世俗上讲,要观察时节、环境、物种等,这就需要我们有分别的智慧。从胜义上讲,要了达三轮体空,要知道自己、被放的生命、放生的活动,这三个都是现空无别的,这需要我们有根本的智慧。
分享到:0

2、虽然说大鱼吃小鱼,确有其事;动物放生后又遭捕猎,这样的情况也不能完全避免。可要是说小鱼都被大鱼吃得一条不剩,绝没有这种道理;放生的动物又全都被抓回去,也没有这种事情,何必多虑。

3、说小鱼被大鱼吃掉,就算放到长江,也难免不遭网捕,这种担心,似乎有理,实际上是阻碍人行善,反助人杀业。他自己幸运地做了人,又不被杀,才敢说出这种无理的话,来炫耀自己的智慧,想以此说服放生的人。倘若他自己做鱼做猪,将被杀时,无论如何都不肯这样想。心里除了希望有人救自己的性命,再不会有别的想法。

4、他难道会说,我担心自己将来还要被别的动物吃掉,被别的人抓去,宁愿现在就被杀掉,免得以后再遭殃?怎么可以无关痛痒地说出这种阻碍人善念,启发人杀心的话。这种人来生,倘若不自食其果,只怕天地日月都要挪移换位了。

5、譬如救济难民,施舍他一件衣服一顿饭,也只能保他不至于马上就死,总不能说:这一点点反正也救不了一辈子,给他有什么用,不如让他冻死饿死算了,免得日后继续挨饿受冻。又好比强盗抢劫,被抢的人总要反抗,难道会说:有本事抵抗一生,才算幸运;抵挡一时,有什么用,索性让强盗抢光算了,省得以后再被别人抢。父母对子女,用心抚育,而慈母一旦去世,也不能再养育子女,她是不是也要说:既然我死后养不了孩子,干脆现在就杀掉拉倒?

6、君子修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难道一定要万无一失,才肯放生?如果这样,全世界的人永远都不能做戒杀放生的事了。说这种话的人,必将落得自己要死了没人救的下场,可悲可叹。

7、还有人说:动物太多了,你放得完吗?

8、放生这件事,原本是为了使人受到感动,体会到放生的意义,心生恻隐,不忍心吃肉;只要不吃,抓捕者就没有市场了。水陆空一切生灵,都能在自己的天地上自由生活,这就是不放之普放。纵然不能人人做到,但哪怕只有一个人不忍心吃肉,这个人一生,就少杀许多生命,就有无量的生命幸免于难,何况还不止一个人。

9、人和动物虽然不同,佛性却本来不二。动物因为恶业,沦落得披毛带角,我们因善业幸得人身。倘若对动物不加怜恤,只顾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总有一天,人的福报享尽,动物的罪报受完,免不了从头偿还,反过来沦为他的盘中餐。

10、刀兵大劫,都是宿世杀业所感。所以,提倡戒杀放生,不仅仅救了那些将要被杀的动物,也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了鳏寡孤独、贫穷患难的因;种下长寿无病、安乐团圆、夫妻偕老之缘,使人们生生世世,永不遭受骨肉分离之苦,常享福寿安乐。

二、放生三条鱼的讲究是什么

1、因此要随分随力放生,然而,注重戒杀吃素,才是究竟解决的办法;否则,所能放生的毕竟有限,所杀的仍是无穷。放生原本是为了戒杀,而戒杀必须从吃素做起。戒杀放生是避免天灾人祸,挽救世道的关键。

2、念佛人更要将自己与一切同伦,通通放生到莲池法海中,永离生死之苦,享真常妙乐,这才是放生最大的收获。

3、人是不可以离开群体而单独生存的,既然要和其他人打交道,就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顺缘更多的是逆缘,因为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脾气和处事方法,不可能什么事情都随顺自己的意见。既然是这样,那末看着不顺眼的人就在身边出现了。

4、我们先分析一下,自己看着“不顺眼”的人是绝对就有自性的“不顺眼”吗?也就是说“不顺眼”有自性吗?显而易见,自己看着“不顺眼的人”其实他身边也有很多好朋友,也有很多关心爱护喜欢他的人。也就是说他不是绝对的就是“不顺眼”。之所以我们看他不顺眼,是因为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按着自己的标准去看待评价别人。原来衡量别人尺子是自己设定的。既然别人的性格固定的,我们不容易去改变,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衡量别人的尺子”。

5、首先认识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并且这个佛性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即有佛性皆当做佛。不敢生轻视佛的心。比如常不轻菩萨,恒常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出自《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在此经中,释迦牟尼佛讲了如下故事: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来,其寿命和正法住世时间非常久远,在像法时期,傲慢的比丘势力很大,这时有一位菩萨比丘,谦虚恭敬,每逢见到出家、在家修行人,不管其行为如何,都恭敬礼拜,并向他们说:“我非常尊敬你们,不敢有所轻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这位菩萨比丘不但读诵经典,而且身体力行礼拜恭敬,甚至远远地看到四众,都要走过去施礼赞叹。四众中有心不洁净、嗔恨心重的人,不但对此不屑一顾,而且破口大骂:“你这个无智比丘来自何方?口中自言‘我不轻视你们’,还来给我们授记,说我们将来成佛,我们用不着你这种虚妄的授记。”像这样被呵斥辱骂,这位比丘也不生嗔恚,多年继续如此修行,有时众人用木棒打他,用瓦石投他,他在躲避时仍然高声说:“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将来都要成佛。”因为他常这么说,所以傲慢的出家、在家众都叫他“常不轻”。这位比丘临命终时,在虚空中听到威音王佛说《法华经》,由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得清净,并广为四众讲经说法,以前打骂的人无不信服,都前来顺从听法受教。由于他遇到无数佛,受持读诵《法华经》,并广为四众解说,所以最后成佛。这位常不轻菩萨不是别人,正是释迦牟尼佛自己。

6、其次深信因果。世上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一切现成都是如是因如是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学佛的人首先就要深信因果。当看到不顺眼的人在自己身边出现,马上要生起惭愧心,肯定是自己前世没有在他面前种下好的因,或者脑害了对方。不然为什么他身上的错误都被我看到了,脑乱自己的清净心,为什么他不让别人生烦恼,确让我生烦恼。如此的观想后,就好好的在佛菩萨面前忏悔自己前世所做的业,忏悔就得安乐。

7、还要珍惜缘分。人与人之间能够在一起是无量劫修来的缘分,无论是善缘还是恶缘,都是前生自己和别人结下的。善缘要好好珍惜,再续前缘,互相成就,互相护持。恶缘也要好好珍惜,好好忏悔,不要错过化解的机会,否则这个冤仇得不到解决会生生世世跟随着自己。俗话说: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就是同乘一车,同坐一船,下车谁都不认识谁,那都要在一起修十年的时间才能感应到,何况大家从四面八方聚会在一起工作、生活、学习。

8、最后要时时刻刻保持菩提心,不令缺失。舍利弗初發菩提心時,有位天人想考驗他,就變成路邊一位青年,對舍利弗說:“我家裡的母親需要眼珠做藥引。”舍利弗覺得自己既然是發菩提心的人,就把眼睛挖出來給他。對方說:“您怎麼那樣急性,您挖錯眼睛了,我要左眼,您不該挖右眼給我。”舍利弗聽完後,又把另一隻眼睛挖給他。對方拿起兩顆眼珠,說:“怎麼那麼臭?您是個修行人,怎麼眼睛還那麼臭。”就把眼睛扔到地上,用腳踐踏後,轉身就走。舍利弗就想:“菩提心真不容易發呀!還不如自求解脫算了。”如果后来不是天人点化,舍利弗就從菩薩道退轉了。何况我们凡夫?如果不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菩提心更容易丢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常言道:劝人出世易,事到临头难。雖然想要幫助眾生,但是對方不一定會接受,甚至可能讓人難堪。面對這種因緣,自己是否能夠忍受?此时更要發菩提心,更要維持菩提心,更要慈悲一切众生。《梵网经》中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要在一切众生面前生起慈悲心来,虽然对方不是善缘,自己看着对方不顺眼,但还是要慈悲对方,对方才是我们慈悲的对象,对方才是我们用功的下手处,不然只关心顺因缘的人,那慈悲心就不是真的。《弟子规》中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要想到不顺眼的人更可怜,他所做不善必定感恶果,作为学佛的人应该可怜他,感化他,教导他,而不是抛弃他,因为佛室门中不舍一个众生。

9、学佛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降伏其心的过程,这是个贯穿始终的方法,离此无别路。降服自己不平的心、不清净的心、差别心、分别心、嗔恨心、愚痴心。把心按住在道上,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惟我一人实是凡夫。相信眼前就没有看着不顺眼的人了,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保持心安则众生安。

10、

编者按:现在各地由寺院或信众组织的放生活动很普遍,时不时会看到相关报道。但放生究竟有哪些经典依据?若有经典依据,经典是否说明放生有何功德福报?为了最合理地放生动物,应当采取何等方式?眼下玉林的狗肉节即将到来,关于狗肉节是不是该取缔的争议也很火爆。网上也有报道,有人强行闯入狗肉店,放跑店内的狗。这种极端“放生”行为,从法律角度讲,是否已经犯法?若以佛法衡量,又当如何看待?此外,在现实生活中,放生往往又与捕杀前后相接,这边正在组织放生,那边已经准备捕捞(乃至也有反复捕捞、放生,成为有心人的盈利方式)。那么,这种放生行为,究竟有无意义?凡此种种,都需要人深入了解,才能找到最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

怎样夸放生的人,怎样放生能具足菩萨六度的行为


参考资料